《路加福音》十章說到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回答:「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但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竟然問:「誰是我的鄰舍呢?」(25-29節)
於是耶穌講了那個為人熟知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這個故事談到兩件事,撒瑪利亞人是被看不起的人,而耶穌說那被厭棄的、不守規條,但心理能夠憐憫、關心別人的是英雄。我們若有基督的生命和愛在裡面,便不需要很大傳福音的恩賜。所以關鍵是「憐憫」,能夠真正同理、關心他人,耶穌對律法師說:「你去照樣行吧!」
但要如何行?故事中祭司、利未人、撒瑪利亞人,他們偶然遇到受傷的人,但態度卻截然不同。很多偶然的事情,其實是天父所預備的。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看見?有沒有心願意關心?我們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我們看見受傷者了嗎?我們願意放下自己的計劃,停下來幫助他們嗎?有三個方面可以讓我們思考:
一、得救。
我們今天可以來到教會,都是因著一件「偶然」的事情。曾有位被神重用的牧師,在劍橋大學舉行佈道會,他說:「如果你還沒有信,不要認為一輩子都有機會,如果神在你身上有很大的工作,不要忽略了這個機會!」
二、日常生活。
前陣子巴柝聲牧師前往新加坡,參加一位好友的追思禮拜。五年前,巴牧師曾帶著罹癌的妻子,住到這位好友家,並得到他的照顧。在追思禮拜上,好友的女兒如此回憶父親的生命:他在新加坡市中心的大銀行工作,銀行警衛曾這樣說:『我會笑著為客人開門,但每個人都是臭臉不理我,只有妳的爸爸不但理會我,而且知道我的名字!』因著這份關心的態度,當他發放福音傳單時,身邊的人總是願意接受。
三、一生的呼召。
宣教士Ida Scudder的父母也都是宣教士,出生印度的她,卻在回美國念書時下定決心不再回印度。直到快畢業時,因母親生病她才再次回到印度。有一晚,有三個男人來找身為醫生的父親幫臨盆的妻子接生,但當時的印度文化,不允許男醫師幫助女人,隔天這三位孕婦都死了。因為這件偶然的悲劇,她降服於主,讀完醫學院便回到印度服事,建立了印度最好的兩所醫院之一,更訓練了許多女護士、女醫師。
所以我們... 是否願意在關鍵時刻放下繁忙,把握主安排的偶然機會?
是否願意讓自己的生活作息與為人態度都符合主的心意?
是否願意回應神的呼召,從一時到一生,將自己完全交給主,順服主的大使命?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