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會來做事!|科齡
- R

- 10月1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科齡(Thomas Cochrane,1866-1953年)創辦了第一所向中國醫學生教授西方醫學的醫學院,令人驚訝的是,他是唯一被慈禧接見的外國宣教士。儘管科齡的成就非常出色,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夠把握主賜予他的機會。在主的幫助下,他有一種不尋常的能力,能夠應對毫無希望的情況,並做出改變生活的事情。

一、科齡出生於蘇格蘭格林諾克的工人家庭
13歲喪父,因此很早在碼頭工作來贍養家庭,同時堅持在夜校唸書,1896年他29歲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
二、1882年,他聽了穆迪的演講,將自己的生命獻給了耶穌
他抓住這次機會主動為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LMS,即現今的世界傳道會)服務,他被派往工作最多工人最少的地方。LMS任命他和他的妻子到中國北方的遼寧省朝陽市,那裡的條件、專業人員、醫療設備和物資極度短缺。而科齡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抵達蒙古,數以千計的基督徒,無論男女老少,都遭到追捕和殺害。科齡冒著威脅,乘坐牛車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分發醫療物品,但朝陽的生活卻變得難以為繼。科齡一家必須與《烈火戰車》英雄李愛銳(Eric Liddell)的父母一起逃往北京求生。
三、科齡在北京抓住機會重建了一家小醫院,這或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機會!
有報導說:有一天科齡走路時,一輛印有朝廷顏色的馬車在路上搖晃的很厲害。當馬車經過他時,車上的人摔出車外倒在他的腳邊。他幫助這名男子站起來,解釋說他是醫生並願意提供幫助。此人正是肅親王,皇后最寵愛的大臣之一。

後來,北京爆發霍亂期間,科齡與肅親王重新連上線,肅親王按照科齡的醫療指示迅速採取行動,很快北京各地就張貼了朝廷的告示,告訴人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避免感染霍亂。雖然北京仍有數千人死亡,但疫情得到遏制,北京以外的地區幾乎沒有感染。
之後,科齡成為紫禁城的常客,讓他有機會向皇后請願,請求幫助建立他的醫院。皇后不僅為科齡提供了急需的資金,還正式贊助並批准了第一所培訓中國醫務人員的醫學院。科齡堅持用中文授課,在中國教員謝恩增的幫助下,他完成了希思(Heath)的《解剖學》( Anatomy )一書的翻譯,並印刷出版供學生使用。隨著慈禧太后的正式贊助,在醫院旁邊開設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其高標準在中國及世界得到認可,該協會在1915年之後被保留下來。

四、1915年回到英國后,科齡用他在中國的經驗繼續宣教。
1918年,他與艾倫·羅蘭(Roland Allen)、西德尼·克拉克(Sidney J.W. Clark)一起成為調查理事會(Survey Trust)的理事。1920年,他和艾倫合作發表了《宣教調查是幫助外國教會智力合作的手段》一書,推廣了克拉克在他的摺頁冊和艾倫在他的兩本主要著作《宣教方法:聖保羅還是我們的?以及教會的自發擴張》。1949 年,《世界基督教手冊》第一版問世。科齡還於 1931 年購買了倫敦的米爾德梅中心,作為世界福音運動的基地。
科齡於1953年去世,享年87歲。這位格林諾克工人階級父母的卑微兒子,對耶穌、對宣教和對中國人的熱情,加上他緊緊抓住上帝賜予的機會,使他成為一名真正傑出的醫療宣教士。

推薦讀者閱讀瑪格麗特·艾奇森(Margaret Aitchison)的《醫生與龍》(The Doctor and the Dragon),內容講述了更多科齡的故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