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一個願景,兩個面向|丁韙良

  • 作家相片: R
    R
  • 10月1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丁韙良(William A.P. Martin, 1827-1916)是一位美國宣教士,於1850年至1916年間在中國服務62年。他與備受尊敬的中國宣教士戴德生,採取了不相同的宣教策略。戴德生透過「內地宣教」,把福音傳遍中國各地的華人。丁韙良的方式則被描述為「自上而下」的精英路線,希望透過教育、文字出版等長期性工作,贏取中國知識份子的心,改變他們的世界觀,為日後接受福音鋪路。


總教習(校長)丁韙良
京師同文館總教習(校長)丁韙良

作為一名年輕的學生,丁韙良深受安德魯.懷利教授的影響,他相信「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即美國的使命是將科學、自由主義和真正的信仰帶給亞洲人民。這解釋了丁韙良的方法:將教育與傳福音相結合,引入西方價值觀、科學、政府的自由主義原則以及基督教。


柯饒富(Ralph R. Covell,1922-2013)認為,丁韙良是一位孤獨的人,擁有先驅者尖銳的個人特質,他精力充沛、具有創新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以及作為教師和作家的卓越能力。丁韙良在宣教策略上持有強烈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先贏得中國知識份子歸向基督),但當他的想法受到質疑時,他會擴大與他人的分歧,甚至故意挑釁。


對於儒家思想,他認為基督和孔子之間沒有衝突,因為儒家思想雖然看似很文明、完美,但完全忽視了神聖維度,即人與神的關係。但對於祖先崇拜,他則認為這對中國人來說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使基督教與祖先崇拜變得不可調和、且對立,進而激起中國人對基督教的強烈反對。所以丁韙良認為,中國信徒應該「剔除偶像崇拜,但保留傳統中所有美好的事物」。


然而,丁韙良並不是象牙塔里的學者。在寧波,他和妻子住在城鎮裡,丁韙良說:「我想靠近人們…」,他批評那些住在堡壘般的大院子裡的宣教士。丁韙良很快就開始了福音工作,在附近地區進行巡迴傳道,有時一次向數千人佈道。


《天道溯源》
天道

在寧波服事期間,他用流利的寧波話講道,後來他的講稿於1854年出版為《天道溯源》一書,廣受歡迎。幾十年來,這本書傳遍了成千上萬的知識份子。數十年後,被他的宣教士同伴評價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基督教書籍」。


丁韙良翻譯了亨利.惠頓(Henry Wheaton)所著的《萬國公法》,這次翻譯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並為他未來在政府服務打開了大門。後來,他被聘為同文館國際法和政治經濟學系主任的工作。1869 年,他被邀請擔任同文館院長,獲得了更多的威望和政府的支持。在校期間,丁韙良參與了九本關於科學、國際法和政治經濟學書籍的翻譯和製作。作為對他忠誠服務的獎勵,他被授予三等官銜。


《萬國公法》,慶應元年,丁韙良刊本。
《萬國公法》,慶應元年,丁韙良刊本。

1898年,他成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國立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因此成為清朝末年的重要人物。1916年12月17日,他因患肺炎在北京寓所與世長辭,享年89歲。在他的葬禮上,共和國總統黎元洪發表聲明說:丁韙良在政府和國內其他地方享有極高的聲望以及學者和官員的尊重。


丁韙良和京師同文館教員合影(拍攝於西元1901年)。
丁韙良和京師同文館教員合影(拍攝於西元1901年)。

丁韙良在中國的六十年,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贏得這個國家皈依基督教信仰。他認為直接宣講福音與世俗的教育和改革努力之間沒有衝突,因為他把救恩看作是一枚硬幣,有兩面——物質的和精神的,但精神總是更重要的。丁韙良忠於他自上而下的願景,即使與戴德生和其他人的願景不同。他的一生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尊重他人,但不一定完全同意那些與我們觀點不同的人。

留言


bottom of page